「港人港地」實證得個講字
有媒體引述政府官員指,香港政府考慮進一步限制對非永久居民銷售房屋,以緩解本地房地產市場的壓力。不過,只要對香港樓市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香港樓價高企與非永久居民入市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向來這批人佔香港樓市成交量只有約1%。 一如梁振英時代的「港人港地」政策,實質上對香港樓市的影響不會太大,報道指政府內部的研判也是同樣,因為他們都知道非永久居民在香港購買房屋的數字不會太大。但在現時的政治環境,限制非永久居民買樓,卻能夠緩和中港矛盾,特別是香港人對內地的不滿。 事實上,在現時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下,不少買家都開始對房地產市場投資出現猶豫。瑞銀於9月底推出的「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在最有可能出現房地產泡沫一項上排名,就由2018年的第1名跌至第3名,被慕尼黑及多倫多超越。 瑞銀解釋,雖然強勁的投資者需求及憂慮錯失資本增值機會的情緒,使樓價從2008年至2018年間倍升,但今年疲弱的經濟前景,的確冷卻了部分買家的入市意欲。雖然出現泡沫的可能性降低,但在瑞銀角度來看,香港仍然處於資產的泡沫期。 而且推出「港人港地」政策,是否真正能夠阻止非本地人購買樓宇一直存疑。因為梁振英年代就曾經推出過相關政策,在賣地條款中加入「只可出售給港人」的限制條款,規定即使是二手市場也只可轉售予香港人,以禁止非本地人炒賣樓宇。 作為計劃的核心,啟德發展區的兩塊地板,2012年底賣地時就加入相關條款,合共1.6公頃的住宅用地成為「港人港地」的代表。不過呎價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於1.5萬至1.8元間開售,一房折實入場真高達492萬元。 價格比起同區單位不旦沒有任何折讓的時候,當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甚至要出來澄清,政策不是為壓抑樓價而做,政府亦不會為「港人港地」的賣地數目定下目標。而當時有媒體就發現,280宗成交中,出現30多宗是「一客多買」的情況,與當初市民原意的揭止炒賣不符,甚至被發現有買家是中聯辦的官員。 結果到2017年,梁振英時代最後一代的行政會議,發表在位5年間的「施政匯報」時,長達72頁的報告中對「港人港地」隻字不提,只換成「港人自住優先」,究竟林鄭月娥今次重提「港人港地」,又能否突破梁振英時代的困局,小編就相當有保留了。 申請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除了基本申請條件和費用外,想過奢華生活需要幾多資金?而平民一點又要準備多少?請留意今集內容! 短片連結: http://bit.ly/2Mk9TGZ
沽空機構轉了玩法?
小編昨日跟一名外資投行的印度主管聊起天來,他今年剛剛取得香港身份證,討論由現時香港政局,逐漸談到貿易戰、經濟,最後去到沽空機構上。主管很崇尚針對中資股的沽空機構,認為他們在做一些守護公義的事。沽空機構當初針對民企造假而造的沽空報告,或者有這一個意味,但過去兩年沽空機構氾濫,所做的報告水準都一波比一波低,甚至有財技化傾向。 於香港股票市場,最有名的沽空機構莫過於muddy water,一開始的報告每一份都有證有據,令不少中資民企陷入長期停牌,或者股價一去不復返,大跌幾乎是必然。 但過去兩年的沽空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純料為名聲,針對一些藍籌股的中期報告做沽空。但試問一間市值隨時以千億計算的公司,又如何用一份業績或中期報告,可以全然理解公司的實際運作呢? 之前GMT沽空長和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指長和隱暪了577億元的債務,以換取廉價貸款。小編當時心想,超人就是超人,李嘉誠的名字本身就是保證,又何需要隱暪貸款數字呢? 第二類則的沽空機構,目標的確是透過質疑公司業務沽空獲利,但方法與10年前已經大相徑庭。由於沽空報告泛濫,所以沽空報告對股票的實際影響,通常只有10至20%的下跌,特別這些股票很多屬於中小型股,不少貨源都握於幕後人士手中。 所以做Fact Check的時候,沽空機構會去留意大股東的資金狀況,有沒有進行押股等情況。如有押股,一旦股價在沽空報告公布後急跌約兩成,隨時觸發原來散戶的恐慌性拋售,當股價再跌多一成至兩成時,就有可能到達押股貸款的臨界點,而大股東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既要接貨又要補倉,連借貸人都將股票拋售時,沽空機構的行動就正式完成,大勝。 所以現時要留意被沽空的股份,首先要留意的是大股東的資金情況,如果大家相信大股東的資金流動性,除非大股東自己容許本身有離場之意,否則基本上很快會回調,類似這樣的例子也是為數不少。 今集帶大家去雙子塔1公里範圍逛逛,看看為什麽外資大行都過來,土地供應如何?酒店房需求情況怎樣?有什麼特色滿足這班高消費外來人士?請留意今集內容! 短片連結:http://bit.ly/2kYIKzN
第三隻W股為什麼有伏?
同股不同權推出之時,隨即吸引了小米及美團兩大內地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不過之後無以為繼,傳過多間機構打算來港上市,例如瑞幸咖啡,不過最後都選擇赴美上市。不過最近,終於有一間科技公司向港交所遞交同股不同權的申請,該公司就是曠視科技,不過其來港上市又引起一輪爭議。 曠視科技是一間2011年由3名30歲的大學生創立的智能科技公司,根據其申請文件,主要研發「計算機視覺算法」,簡單來說就是人臉識別功能企業。公司指自己於2018年,是中國最大的人臉識別企業,佔據了60%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生產的ANDROID電話,又有70%採用曠視的人臉識別功能。 公司的主要股東是阿里巴巴及同系的螞蟻金服,兩者分別持有 2,058 萬和 2,165 萬股 B 類股份。公司於今年5月,已經完成第5輪融資,獲得7.5億美元資金。據悉,今次上市曠視科技打算再集資10億美元。 作為同股不同權公司,曠視本身處於虧損狀態是意料之內,單是2018年全年就蝕32億元人民幣,2019年數字更加跨張,單是上半年已經蝕超過52億元人民幣。
香港經濟堪比沙士?孰真孰假?
修例風波持續兩個月,政府開始改變輿論戰策略,從當初指政府會寧聽市民意見,解決深層次矛盾。到昨日記者會上,指有些人不介意破壞香港經濟,因為這些人在社會毫無建樹(Did not mind destroying Hong Kong’s economy, they have no stake in the society)。那麼香港經濟現時面對著什麼樣的問題呢?是否真的如林鄭月娥所言,正面對比2003年沙士更嚴峻的環境?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表明,過去兩個月的示威活動,讓香港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經濟海嘯」已經出現,認為現時的情況比沙士及金融風暴情況更加嚴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指,會研究措施保就業、撐企業,讓企業更容易撐過現時的經濟困境。
總商會有幾把炮先可以牽一髮動全身?
香港總商會在元朗無差別的暴力事件後,終於發聲。聲明要求政府回應民眾訴求,在社會引起極大的回響。建制四大商會之中,在總商會發聲後,不少商人都以個人身份表態,其中最多人提及的就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究竟香港總商會聲明說了什麼,為什麼總商會能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呢? 香港總商會發表的聲明,譴責周日於元朗發生的暴力事件,認為政府解決《逃犯條例》爭議不果,再加上停滯不前的現狀,令公眾覺得訴求遭到漠視,激起民怨。總商會因此認為,要恢復社會安寧,建議採取四項基本措施。 包括促請政府立即擴大不同層面的公眾諮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包容公眾意見;應正式撤回逃犯條例,同時社會應確保未來遊行活動可以和平進行;向修例事件上,表現不稱職的官員問責;政府同時需要立刻成立調查委員會,獨立審視過去一連串的事件,及令到事態升級的原因。
TVB關關難關 不是咁易過?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風波持續,特首林鄭月娥堅持拒絕用撤回這個字眼,「暫緩」「壽終正寢」等等層出不窮。網民及示威者的反對浪潮,一浪接一浪,而且一浪比一浪更有創意,最近一波就去模仿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恥與為伍系列,去攻擊在TVB登廣告的廣告商。 不少廣告商都發聲明,指會抽起廣告,或短時間內無計劃繼續在TVB落廣告。其中寶礦力就表明,因應社會情況,已於上周抽起在TVB的廣告,料過程需時約兩星期。 內地媒體引述《環球時報》表示,已從寶礦力日本總公司證實事件,日本總公司又強調這是分公司自主決定。與此同時,又引述TVB發言人回應指,寶礦力討好示威者抽起廣告,等同向暴力低頭,強調抽起廣告不會對TVB營運造成重大影響。
銀色債券第四批出燼 要認購嗎?
要說曾蔭權時期,政府最大的德政,莫過於推出通脹掛勾債券,即坊間所講的iBond,會去買iBond的人一年多過一年。但到了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年代,iBond變成銀色債券,只限65歲或以上長者認購,而且不設二手市場,不過銀色債券近兩輪的息厘較iBond還要高,大家如果屋企有長者,無論如何,記得叫他們申請! 去年底,政府發行過第三批的銀色債券,市場反應極之熱烈,錄得超額認購一倍,對比之前兩批銀色債券的認購反應都還要好。主要原因,是因為第三批銀色債券定息3厘,如即使通脹數字最後少於3厘,買入的長者都可以有3厘的保證回報,以長者的低風險投資傾向來說,3厘回報可說是非常好。 3厘息率,對比很多長者都鍾情的港元定存利率都還要高,而且對比定期存款,銀色債券雖然沒有二手市場機制,但政府卻設有提早贖回機制,長者買入後可以隨時套現並完全取回本金,不會因為提早贖回而要付出更多成本。 有人就會問,但近期港元息率有上升的趨勢,會否影響銀色債券的吸引力?小編認為絕對不會,因為港元息率上升,既因為前幾日跟大家討論的百威亞太準備上市,銀行及證券行要預留資金做孖展,而且同時不少市民於中資銀行取消戶口,都對銀行資金流通量有影響。 反觀國際形勢,聯儲局主席於上月發言,已發明如果美國經濟持續,有可能會加快美國減息的步伐。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市場預期美國7月減息的機會極大,屆時即使香港息率沒有跟隨,都不會有太大的上漲空間。 就這個背景而言,如果家中有65歲以上的長者,不妨可以認真商討一下,是否要於本周三(7月10日),去認購今期的銀色債券。始終銀色債券,對於很多極保守投資者及長者而言,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沒有任何抵押品,純料由外匯儲備龐大的香港政府做支持,本身就是另類派錢! 更多有關Hea富資訊,請留意: http://bit.ly/32cafqf
百威亞太來港上市 N個問題應該點玩好?
近期香港的新股好消息特別多,由傳阿里巴巴有意來港作第二上市,到中煙香港(6055)上市後的大炒,周五百威亞太(1876)就宣布開始招股。百威亞太今次來港上市集資最多764.5億元,是近9年來集資額最龐大的新股,也使百威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集資額第五高的上市公司。 過去幾年,大家見到來港上市,又高集資額的公司,絕大部分都有中資背景。但今次百威亞太上市卻是另一回事,作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的亞太區業務,是近年少有沒有中國背景,但又選擇來港上市的大型企業。雖然政府堅持衝突影響投資氣氛,但似乎百威亞太堅持上市,就沒有突然這個憂慮了。 百威亞太今次上市,招股範圍介乎40元至47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為4747.36元,集資額最高764.5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百威亞太將會於7月19日掛牌。
一條問題 四輪面試 重覆問 你會給出一個怎樣的答案?
Google現時的行政總裁是Sundar Pichai,他於2004年加入公司,當時是應徵Google產品管理副總裁。在這輪的面試中,幾乎都被問及同一個問題,而頭4次,Pichai的答案都一模一樣,結果就為他帶來了Google的工作。 ‘ 一般情況下,大家面試的時候,如果遇到陌生的題目,都會以各種方法嘗試把它解決。這個時候應徵者的應變能力就會出來,但原來很多人力資源職員,都不太喜歡這種「裝懂」,因為會給人感覺不夠「謙遜」,失卻一份做事求真的精神。 Pichai第一次面試的時候,被問及「Google剛剛於4月1日宣布了電子郵件服務。你對Gmail有什麼想法?」現時Gmail幾乎任何會用電子產品的人,都知道是什麼來的,但在2004年的時候,Gmail還是一件新產品,無幾多人認識。 當時的Pichai,也對Gmail無甚了解,甚至見都未見過。但他沒有穿鑿附會,他坦白承認「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沒有用過該產品。」想也想不到,答出這個答案的Pichai,竟然有第二輪的面試。而在第二輪面試中,他也作出同樣的回答,到第三輪又有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答案。 去到第四輪,Pichai再次面對這個問題時,面試官改變問法,問他有見過Gmail嗎。他說沒有,面試官便當場向他展示出來,然後進入第五輪面試的時候,再被問及對Gmail有什麼看法的時候,他開始就自己的了解作答,最終獲得這份工作。 當然,不是任何問題,都可以用我不知道去作答,我不知道的背後,還是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原因。可能是產品接觸面較少,或者最近時間忙於研究其他事物等等,都是一些合理被人接受的答案。不少人都透露過Google的聘請原則,而Pichai在面試期間的表現,就符合當中的多種原則,包括領導力、學習能力。 如果面試官本身對你印象不太差,這個時候更加可能向你介紹問題中的產品,再問你意見。坦誠承認自己的缺點,在面試期間,隨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彭于晏:我就是沒有才華,所以才用命拚
小編身邊有好多「彭太」,初時想來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彭于晏這個小白臉,但仔細留意他的故事,就會打從心底尊敬彭于晏這一個人。將他的經歷從細看起,你會發現,他是屬於那一種「努力的天才」。 一直認為天才並不可怕,因為原地踏步的人很易被趕上。但當一個人於「努力」、「自律」方面是天才的話,無論他的起點與其他人相差多遠,都很容易近頭趕上,突圍而出,彭于晏便是一個這樣的人。 彭于晏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辛勞地把自己三個孩子湊大。成大後便跟母親移民到加拿大,當時他外婆的一句說話,就深深印在彭于晏的腦海中「男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敢於為理想努力的勇氣」。 隨後彭回台拍了一套電視劇,開始為人熟悉,但經理人合約突然出現糾紛,之後的一年幾乎沒有穩定工作。經歷一段長時間的沉淪後,彭于晏收到《翻滾吧!阿信》的邀請。 邀請彭于晏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無人敢接,難度極高,一般人都無法完成,導演甚至一度認為要找專業體操運動員來演阿信。就像《翻》入面一句對白「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機會,就要用盡全力。」彭于晏於拍攝前期,苦練8個月,每日進行十小時的體操訓練,使他最終可以熟練掌握體操的6個項目。 經歷這一次,每次電影邀請對彭于晏來說,都是一次新的「技能Get」。《海豚愛上貓》,令他得到海豚訓練資格證;《聽說》令他學會了手語;《黃飛鴻之英雄有夢》令他學會了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電影大部分打鬥場面都不用替身;《破風》時每天練習6小時,成功考獲場地專業賽車手證;《湄公河行動》更令他學會了緬甸語、泰語及射擊,更參名了泰國皇家御用保安特訓。 彭于晏曾經說過「我就是沒有才華,所以才用命拚」。要當每部戲當成你最後一部戲,那麼你會怎樣演。有這個態度之下,就不會有太多怨言,要多努力就有多努力,慢慢努力就會變成習慣。 而且大家是會見到你這種態度,例如當林超賢要找人拍《激戰》時,想找一個跟張家輝一樣瘋狂的演員,就推薦了他去看《翻滾吧!阿信》。他因此明白,人生的確是環環相扣,你永遠不知道現在做的時情,會如何影響將來,所以就更加沒有籍口讓自己懶惰了。
「後Steve Jobs」時代成功之道 蘋果大學大揭秘
企業為了培養獨特的文化,很多時都會有自己的信條及定期講座,蘋果也不例外。當創辦人Steve Jobs知道自己有癌症,命不久遠之時,他找來耶魯大學商學院院長Joel Podolny創立內部教育項目,也是俗稱的「蘋果大學」。 蘋果大學的設立目標,旨在令員工明白蘋果的歷史、成長、策略以至改變,甚至解讀一些商業併購及策略。一直以來,大家對蘋果大學了解相當少,因為蘋果大學是一個封閉的生態圈,有些企業會公開他們的講座,但蘋果大學課程則只供蘋果員工報讀,過去一直都鮮有人透露,即使Steve Job在自傳中也只透露了幾句。 不過,《紐約時報》就曾經訪問了三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蘋果員工,讓我們可以了解神秘的蘋果大學。
經濟肅條下的松下 是這樣走出困境
近年,管理學逐漸發展成為學科,不論是公共抑或私營部門,都開始成為各自的專業。但小編一直認為,與其用科學化的方式去研究管理學,不如細心想想,管理學的本質更似一門藝術,如何有效透過處理人際關係,從而將效益最大化。 而日本的松下電器,可說是將這個藝術最極限地發揮的企業。其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在日本一直有「經營之神」的美譽,在日本商界一直是被崇拜的對象。 松下幸之助之所以如此有名,其中一樣是因為他的經營之道與別不同。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大跌,引發歷史有名的大肅條,日本政府同時開始實施緊縮政策。環球經濟都陷入衰退的時候,日本工廠連連倒閉,失業者遍佈大街小巷。賣電器的松下,產品不算是日常用品,庫存處於常滿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