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昨日跟一名外資投行的印度主管聊起天來,他今年剛剛取得香港身份證,討論由現時香港政局,逐漸談到貿易戰、經濟,最後去到沽空機構上。主管很崇尚針對中資股的沽空機構,認為他們在做一些守護公義的事。沽空機構當初針對民企造假而造的沽空報告,或者有這一個意味,但過去兩年沽空機構氾濫,所做的報告水準都一波比一波低,甚至有財技化傾向。

於香港股票市場,最有名的沽空機構莫過於muddy water,一開始的報告每一份都有證有據,令不少中資民企陷入長期停牌,或者股價一去不復返,大跌幾乎是必然。

但過去兩年的沽空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純料為名聲,針對一些藍籌股的中期報告做沽空。但試問一間市值隨時以千億計算的公司,又如何用一份業績或中期報告,可以全然理解公司的實際運作呢?

之前GMT沽空長和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指長和隱暪了577億元的債務,以換取廉價貸款。小編當時心想,超人就是超人,李嘉誠的名字本身就是保證,又何需要隱暪貸款數字呢?

第二類則的沽空機構,目標的確是透過質疑公司業務沽空獲利,但方法與10年前已經大相徑庭。由於沽空報告泛濫,所以沽空報告對股票的實際影響,通常只有10至20%的下跌,特別這些股票很多屬於中小型股,不少貨源都握於幕後人士手中。

所以做Fact Check的時候,沽空機構會去留意大股東的資金狀況,有沒有進行押股等情況。如有押股,一旦股價在沽空報告公布後急跌約兩成,隨時觸發原來散戶的恐慌性拋售,當股價再跌多一成至兩成時,就有可能到達押股貸款的臨界點,而大股東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既要接貨又要補倉,連借貸人都將股票拋售時,沽空機構的行動就正式完成,大勝。

所以現時要留意被沽空的股份,首先要留意的是大股東的資金情況,如果大家相信大股東的資金流動性,除非大股東自己容許本身有離場之意,否則基本上很快會回調,類似這樣的例子也是為數不少。

今集帶大家去雙子塔1公里範圍逛逛,看看為什麽外資大行都過來,土地供應如何?酒店房需求情況怎樣?有什麼特色滿足這班高消費外來人士?請留意今集內容!

短片連結:http://bit.ly/2kYIK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