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地」實證得個講字
有媒體引述政府官員指,香港政府考慮進一步限制對非永久居民銷售房屋,以緩解本地房地產市場的壓力。不過,只要對香港樓市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香港樓價高企與非永久居民入市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向來這批人佔香港樓市成交量只有約1%。 一如梁振英時代的「港人港地」政策,實質上對香港樓市的影響不會太大,報道指政府內部的研判也是同樣,因為他們都知道非永久居民在香港購買房屋的數字不會太大。但在現時的政治環境,限制非永久居民買樓,卻能夠緩和中港矛盾,特別是香港人對內地的不滿。 事實上,在現時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下,不少買家都開始對房地產市場投資出現猶豫。瑞銀於9月底推出的「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在最有可能出現房地產泡沫一項上排名,就由2018年的第1名跌至第3名,被慕尼黑及多倫多超越。 瑞銀解釋,雖然強勁的投資者需求及憂慮錯失資本增值機會的情緒,使樓價從2008年至2018年間倍升,但今年疲弱的經濟前景,的確冷卻了部分買家的入市意欲。雖然出現泡沫的可能性降低,但在瑞銀角度來看,香港仍然處於資產的泡沫期。 而且推出「港人港地」政策,是否真正能夠阻止非本地人購買樓宇一直存疑。因為梁振英年代就曾經推出過相關政策,在賣地條款中加入「只可出售給港人」的限制條款,規定即使是二手市場也只可轉售予香港人,以禁止非本地人炒賣樓宇。 作為計劃的核心,啟德發展區的兩塊地板,2012年底賣地時就加入相關條款,合共1.6公頃的住宅用地成為「港人港地」的代表。不過呎價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於1.5萬至1.8元間開售,一房折實入場真高達492萬元。 價格比起同區單位不旦沒有任何折讓的時候,當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甚至要出來澄清,政策不是為壓抑樓價而做,政府亦不會為「港人港地」的賣地數目定下目標。而當時有媒體就發現,280宗成交中,出現30多宗是「一客多買」的情況,與當初市民原意的揭止炒賣不符,甚至被發現有買家是中聯辦的官員。 結果到2017年,梁振英時代最後一代的行政會議,發表在位5年間的「施政匯報」時,長達72頁的報告中對「港人港地」隻字不提,只換成「港人自住優先」,究竟林鄭月娥今次重提「港人港地」,又能否突破梁振英時代的困局,小編就相當有保留了。 申請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除了基本申請條件和費用外,想過奢華生活需要幾多資金?而平民一點又要準備多少?請留意今集內容! 短片連結: http://bit.ly/2Mk9TGZ
銀色債券第四批出燼 要認購嗎?
要說曾蔭權時期,政府最大的德政,莫過於推出通脹掛勾債券,即坊間所講的iBond,會去買iBond的人一年多過一年。但到了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年代,iBond變成銀色債券,只限65歲或以上長者認購,而且不設二手市場,不過銀色債券近兩輪的息厘較iBond還要高,大家如果屋企有長者,無論如何,記得叫他們申請! 去年底,政府發行過第三批的銀色債券,市場反應極之熱烈,錄得超額認購一倍,對比之前兩批銀色債券的認購反應都還要好。主要原因,是因為第三批銀色債券定息3厘,如即使通脹數字最後少於3厘,買入的長者都可以有3厘的保證回報,以長者的低風險投資傾向來說,3厘回報可說是非常好。 3厘息率,對比很多長者都鍾情的港元定存利率都還要高,而且對比定期存款,銀色債券雖然沒有二手市場機制,但政府卻設有提早贖回機制,長者買入後可以隨時套現並完全取回本金,不會因為提早贖回而要付出更多成本。 有人就會問,但近期港元息率有上升的趨勢,會否影響銀色債券的吸引力?小編認為絕對不會,因為港元息率上升,既因為前幾日跟大家討論的百威亞太準備上市,銀行及證券行要預留資金做孖展,而且同時不少市民於中資銀行取消戶口,都對銀行資金流通量有影響。 反觀國際形勢,聯儲局主席於上月發言,已發明如果美國經濟持續,有可能會加快美國減息的步伐。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市場預期美國7月減息的機會極大,屆時即使香港息率沒有跟隨,都不會有太大的上漲空間。 就這個背景而言,如果家中有65歲以上的長者,不妨可以認真商討一下,是否要於本周三(7月10日),去認購今期的銀色債券。始終銀色債券,對於很多極保守投資者及長者而言,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沒有任何抵押品,純料由外匯儲備龐大的香港政府做支持,本身就是另類派錢! 更多有關Hea富資訊,請留意: http://bit.ly/32cafqf
一條問題 四輪面試 重覆問 你會給出一個怎樣的答案?
Google現時的行政總裁是Sundar Pichai,他於2004年加入公司,當時是應徵Google產品管理副總裁。在這輪的面試中,幾乎都被問及同一個問題,而頭4次,Pichai的答案都一模一樣,結果就為他帶來了Google的工作。 ‘ 一般情況下,大家面試的時候,如果遇到陌生的題目,都會以各種方法嘗試把它解決。這個時候應徵者的應變能力就會出來,但原來很多人力資源職員,都不太喜歡這種「裝懂」,因為會給人感覺不夠「謙遜」,失卻一份做事求真的精神。 Pichai第一次面試的時候,被問及「Google剛剛於4月1日宣布了電子郵件服務。你對Gmail有什麼想法?」現時Gmail幾乎任何會用電子產品的人,都知道是什麼來的,但在2004年的時候,Gmail還是一件新產品,無幾多人認識。 當時的Pichai,也對Gmail無甚了解,甚至見都未見過。但他沒有穿鑿附會,他坦白承認「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沒有用過該產品。」想也想不到,答出這個答案的Pichai,竟然有第二輪的面試。而在第二輪面試中,他也作出同樣的回答,到第三輪又有同樣的問題,同樣的答案。 去到第四輪,Pichai再次面對這個問題時,面試官改變問法,問他有見過Gmail嗎。他說沒有,面試官便當場向他展示出來,然後進入第五輪面試的時候,再被問及對Gmail有什麼看法的時候,他開始就自己的了解作答,最終獲得這份工作。 當然,不是任何問題,都可以用我不知道去作答,我不知道的背後,還是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原因。可能是產品接觸面較少,或者最近時間忙於研究其他事物等等,都是一些合理被人接受的答案。不少人都透露過Google的聘請原則,而Pichai在面試期間的表現,就符合當中的多種原則,包括領導力、學習能力。 如果面試官本身對你印象不太差,這個時候更加可能向你介紹問題中的產品,再問你意見。坦誠承認自己的缺點,在面試期間,隨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