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7月12日上市的安樂工程(1977),在近期新股中可以說是搶盡風頭。不過搶風頭的原因,與招股反應及股價走勢甚至沒有直接關係。受到關注的原因,則主要因為其控股股東潘樂陶,作為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的身份。最近兩日,安樂工程再次被媒體狙擊,因為上市僅半個月竟然發盈警,連累股價翌日下挫11.9%。
在八號風球的7月31日,港股只有半日市,大部分人的焦點繼續落在政治紛爭上,留意股票新聞的人不多。安樂工程選擇在當日下午六時發盈警,本來就值得懷疑,是為了避開大眾目光而做的決定。
但在政治衝突之下,「鄭若驊」這個名字的所有關聯物,都注定要成為新聞。安樂工程也不例外,公司最近發的盈警指出,指預期2019年上半年的純利,將較2018年同期純利大幅減少50%。
安樂工程解釋,純利下跌的原因,是因為2018年6月30日有一宗著名項目,令公司錄得較高純利。同時部分機電及機械工程項目進度延誤,令同期收入減少。
如果有留意財技股市場,就會發現不少上市公司,都會在上市後迅速發盈警。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通常有幾個,第一個當然是公司業務真的是突然進入冰河期。但公司業務突然進入冰河期的頻率,以香港新股的表現來看,無疑有點太高。
第二個原因,也是小編認為較為可信的是,就是「啤殼」完畢,成功打包公司上市。啤殼一個很大的支出,以安樂工程或其他同類型的建築來說,業務、收入、純利很多時都來自「合約投標」,為了「做大」條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低盈利空間,獲得更多合同。
第三個原因與第二個類似,但公司不會主動去壓低盈利,反而擴大規模,去投標更多的合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很奇怪,但在商業社會,不少公司都不會主動去擴大規模,因為擴大規模同時等如擴大成本及風險,對公司來說未必是好事。所以一旦達標,就可以馬上縮少公司規模,避免繼續承擔更大的風險。
可能大家會再問,為什麼股東們願意承擔這些風險,都要令公司上市呢?答案好簡單,一字記之曰:錢。建築公司一年賺兩三千萬,已經算是跨張的數字,如果成功啤殼上市再賣殼,一賺隨時是十年二十年先賺到的利潤,又何樂而不為呢?
時局動盪,資金向外流,究竟泰國樓是否一個好選擇?樓花現樓又多又吸引,會否增加值博率?外國人買樓有什麼政策限制?又會衍生什麼問題?20年來樓市又上市了幾多?請留意今集內容!
短片連結:http://bit.ly/2yjJ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