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寫本欄的目的,是想以一個投資者身份,用客觀角度去分析海外物業的優劣,令讀者能夠有多一個選擇。老實說,香港有關外地物業的報道通常10單有9單半都是負面,這跟傳媒生態及市場現象有關,而且互相影響,先說幾個大原因。
第一,上好的物業不會老遠拿到外地銷售,正所謂肥水不流別人田,阿媽係女人的道理係人都明。第二,有關買外地樓賺錢的報道,網民讀者會認為是「鱔稿」而沒有觀看價值,所以傳媒亦會避免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從而引伸第三點,市場上出奇地正面的報道,確實是「膳稿」,寫手都是代理,以外地樓投資顧問身份撰文。第四,香港人喜歡睇人倒楣笑人蠢,收視有保證,你睇掟錢落街單嘢就知。第五,香港沒有外地樓中介監管制度,拿垃圾樓來香港賣近乎沒有法律責任,有紀錄而又告得入的竟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即是證監會,有案例是中介公司老闆承認共10項〈違反保障投資者條例〉的第四條控罪,但他們只被判罰合共7.5元,另2.6萬元為調查費用,加埋只是10萬多啲,一單成交的佣金都唔使,近乎零阻嚇作用。
綜合以上5點,為何外地樓在香港還有咁大市場呢?
第一,香港樓市升了十幾年,形成一班「買樓教」信徒,認為只要「買樓」就會賺錢。第二,香港樓升到正常年輕人負擔不到的水平,香港人買樓無望,而且喜歡旅遊,例如泰國、日本等,以低門檻在當地置業作為投資或日後居所,聽落踏實又威水。第三,十個炒股九個輸,幾十萬本金者眾,但感覺穩陣的投資工具不多。第四,低門檻首期,高保證回報,有槓桿,在低息的經濟環境確是吸引。第五,電視節目、電台報章等傳媒的軟銷成效。
但事實是否一面倒,外地樓不值得投資呢?以任達華為例,他是娛樂圈出名的外地樓王,據報指其投資遍布紐約、倫敦、巴黎、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海、北京、成都、重慶、長沙等全球幾十個城市,接近30個住宅和商舖,但請留意,他買的都是一綫城市中的一綫地區,例如倫敦的Mayfair,紐約的曼克頓,北京的西二環,都在市中心(CBD)。他因拍戲關係到處去,因利成便,是經過長時間在當地考察,在低迷時間買入「最值得儲存的資產」。
他沒有去展銷會,沒有貪保證回報,沒有信未來CBD,沒有買第二個市中心,沒有將價就貨,沒有貪低門檻,沒諗過短炒低買高賣獲利,因此每個物業都幾年升一倍或者共升值十幾倍不等。這才是投資外地樓的王道,記得有同學問我︰「我得幾十萬又想投資外地樓,買乜好?」筆者答︰「留番起佢,唔好買。」
link :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225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