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股不同權制度,實施差不多一年,我諗基本上大部分投資者,都對同股不同權這個制度敬而遠之。原因不在於同股不同權制度本身產生的問題,而是香港兩隻最大的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表現及走勢都令人失望,小米股價甚至被腰斬,原因究竟何在?

 

最諷刺的是,小米創辦人雷軍上市前後,曾經多次發聲,力撐小米的股價前景,甚至跨下海口,說小米的估值等於騰訊再加蘋果,又說要為小米的投資者,帶來倍數的利潤。小米最終定價17元招股,一度出現三成的升幅,最近低見9.44元。

 

如果以最低位來說,低位對比招股價幾乎斬半,小編有理由相信,現時投資者已經放棄一倍的升幅,如果可以升番一倍上番招股價,都已經感動流涕了。

 

 

 

再者,同股不同櫂當初期望引入一些初創公司,而由於這些初創公司創立過程,已經進行多次融資,所以大股東股份被大幅攤薄。因此,為了吸引這批公司上市,所以才會有同股不同權制度出現。

 

但小米又不是科網公司,大家都知道小米最大的收入來源乃是賣電話,超過90%收入來自電話貢獻。這邊廂繼續賣電話,那邊廂但又自稱互聯網公司,再加上可比蘋果的估值招股,難怪股份上市時的招股反應不算太好。

 

另一隻同股不同權公司是美團,美團在香港知名度較低,但從業務上來看,美團比起小米更加「初創」,真的是一間軟件公司。不過美團的問題相對更嚴重,小米在內地廉價手機市場,雖然面對眾多競爭,但總算有領導地位。但美團的多項業務,都沒有一項屬於領導地位,這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至於點解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在香港沒有引起大太回響,大家只要知道一點,因為香港真的沒有初創風氣。試下問周圍投資者,問下騰訊確實有什麼業務,除了遊戲外也未必有很多人答到,所以當更多初創公司來港上市的時候,投資者教育不足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小編有話兒:

 

同股不同權相信會是未來5至10年港股的主調,但過去兩間上市公司,都實在難搞。

不過我成日諗,與其去玩這些高風險股票,不如試下買一些好似債券或外地樓等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