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經濟進入下行週期,由於金融市場的流動資金會減少,所以如果上市公司的市值比實際資產有大幅折讓的時候,大股東考慮進行私有化也是可以理解的行為。曾經是「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的合和實業(0054),月初就宣布,將以協議安排方式進行私有化。

 

先不說私有化成事的可能性,今日小編反而想跟大家睇睇,點解當年市值曾經超越長實的合和,經過30年的洗禮,到今日市值只有230億元,僅為長實的一成。如此巨大的落差,雖然合和胡應湘到今日仍然拒絕承認,但必然與集團毅然走上基建之路有關係。

合和1972年上市的時候,股民為之瘋狂的地步,有傳當年招股凍資資金就達30億元,上市後一年其市值已經升至36億元,成為五虎將中市值最大的華資地產公司,甚至比長實、新地等市值都還要高。

 

但工程師出身的胡應湘,憑其專業角度一直認為基建發展才是最重要,甚至比買磚頭更有利上市公司發展。合和身體力行,自改革開放初期,已經參與多項內地基建發展,例如1994年正式通車的廣深高速公路。

 

合和同時大力於東南亞國家投資基建,例如於曼谷發展高架谷路及鐵路系統,不過由於1997年金融風暴,泰國政府最終決定撒銷合約,令合和損失50億元。胡應湘隨後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泰國投資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

不過合和專注發展基建業務,令其錯過了香港地產發展的黃金期,因而不知不覺間就被其餘幾間地產公司追過。雖然胡應湘多次強調自己發展基建的選擇沒有錯,但從到今日為止的成績來看,似乎這個決定的確有點操之過急。

 

只要看看李嘉誠旗下長實系近年的操作,便知道在地產之後,基建才是皇道。但相對而下,李嘉誠沒有放棄在黃金期去發展基建,反而是在香港地產黃金時間過去後,才正式走上基建之路,在世界各地投資基建業務,最有名的莫過於以色列的水廠。

 

所以可以見到,即使決定正確,但「趨勢」才是做生意的皇道,能夠把握住趨勢,然後再謀圖發展才是上策。始終歷史已經多次印證,「時勢造英雄」總比「英雄造時勢」容易。

小編有話兒:

 
 小編成日覺得,所謂做生意的正確念頭,不在於你個人幾有諗頭,反而在於你能否捕捉到潮流的趨勢,因為趨勢永遠能夠令你最容易賺到最多的錢,要花費的功夫亦都比想像中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