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出現一宗創投界的大消息,過去幾個月持續傳出管理不善的外賣平台Plum,再度傳出裁員。對比9月裁掉的約50名員工,今次再涉及約100名員工被炒。今次裁員之後,Plum只會留下一至兩名職員工,甚至連聯合創辦人張漢樑都無得留低,即使留低都未必「有糧出」。
Plum可以說是過去一年增長最大的外賣初創企業,開業不足一年,已經擁有10萬戶,600間合作餐廳,業務遍普全港14個地區,有接近70個取飯點,高峰期一日可以有接近一萬個訂單。
隨著集團的擴展,Plum同時已進軍新加地市場。張漢樑於9月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公司訂單數量於創業初期,錄得火箭式的增長,公司同時極速擴張,成立不足一年的Plum,員工數目高峰時超過200人。但到今年8,9月,火箭式增長突然停止,公司因而需要重組並削減預算。

不論是9月的大裁員,到11月的全部裁員,可以說是過度擴張的後果。早在9月時,張漢樑解釋在早期,公司過份依賴人手處理工序,並聘請大量推廣人員,本來期望職位可以自然流失,但公司增長突然放慢,最終要透過裁員解決問題。
Start-up是我們這一代每人的夢想,即使自己不是朱克伯格,但總希望自己會是Facebook的一員創造歷史。但不是每間Start-up都值得大家參與,Plum可說是其中一間,有員工指公司政策朝令政改,「美孚晚餐」開業不足一星期就關站,沙田及將軍澳又突然關閉,每日都不知道明天會餘下多少區。
小編一直認為不論是否Start-up都好,公司規模應該盡量保持細,寧願分花紅分多一點給員工。否則擴張過大,而且還未有穩定業務支持時,人員成本對公司來說無疑是極大負擔,即使一個大學畢業生,月入萬五,對公司來說都是每年18萬的成本,在一間新公司來講,除非業務利潤極高,否則必然是一定的負擔。
Plum的另一個問題,是外賣業務本身的困境,與外賣業務難度相似的,小編認為是洗碗業。近年好多外判洗碗公司出現,但這些公司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洗碗工的人工不高,很少公司會願意拿出比人工更高的成本去解決洗碗問題。
外賣業務同樣,用家本來就不會拿出太多額外金錢去節省這些時間,而且外賣平台眾多,不少都走去打價格戰。因此在這個階段,決定大肆擴張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小編有話兒:
有人話這些是港資老闆的特性,盡力榨盡人力資源,但小編有時心諗,如果有分夠錢,員工都會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