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地」實證得個講字

有媒體引述政府官員指,香港政府考慮進一步限制對非永久居民銷售房屋,以緩解本地房地產市場的壓力。不過,只要對香港樓市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香港樓價高企與非永久居民入市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向來這批人佔香港樓市成交量只有約1%。 一如梁振英時代的「港人港地」政策,實質上對香港樓市的影響不會太大,報道指政府內部的研判也是同樣,因為他們都知道非永久居民在香港購買房屋的數字不會太大。但在現時的政治環境,限制非永久居民買樓,卻能夠緩和中港矛盾,特別是香港人對內地的不滿。 事實上,在現時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下,不少買家都開始對房地產市場投資出現猶豫。瑞銀於9月底推出的「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在最有可能出現房地產泡沫一項上排名,就由2018年的第1名跌至第3名,被慕尼黑及多倫多超越。 瑞銀解釋,雖然強勁的投資者需求及憂慮錯失資本增值機會的情緒,使樓價從2008年至2018年間倍升,但今年疲弱的經濟前景,的確冷卻了部分買家的入市意欲。雖然出現泡沫的可能性降低,但在瑞銀角度來看,香港仍然處於資產的泡沫期。 而且推出「港人港地」政策,是否真正能夠阻止非本地人購買樓宇一直存疑。因為梁振英年代就曾經推出過相關政策,在賣地條款中加入「只可出售給港人」的限制條款,規定即使是二手市場也只可轉售予香港人,以禁止非本地人炒賣樓宇。 作為計劃的核心,啟德發展區的兩塊地板,2012年底賣地時就加入相關條款,合共1.6公頃的住宅用地成為「港人港地」的代表。不過呎價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於1.5萬至1.8元間開售,一房折實入場真高達492萬元。 價格比起同區單位不旦沒有任何折讓的時候,當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甚至要出來澄清,政策不是為壓抑樓價而做,政府亦不會為「港人港地」的賣地數目定下目標。而當時有媒體就發現,280宗成交中,出現30多宗是「一客多買」的情況,與當初市民原意的揭止炒賣不符,甚至被發現有買家是中聯辦的官員。 結果到2017年,梁振英時代最後一代的行政會議,發表在位5年間的「施政匯報」時,長達72頁的報告中對「港人港地」隻字不提,只換成「港人自住優先」,究竟林鄭月娥今次重提「港人港地」,又能否突破梁振英時代的困局,小編就相當有保留了。 申請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除了基本申請條件和費用外,想過奢華生活需要幾多資金?而平民一點又要準備多少?請留意今集內容! 短片連結: http://bit.ly/2Mk9TGZ

21年不吃不渴先買到樓又如何?香港一樣逆境自強

每年這個時候,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都會公布,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的調查報告,一如己往,相信大家對香港繼續排首位,並不會感到太陌生。而今次最特別的地方,是結果更加打破了Demographia有紀錄以來,最高的紀錄。 香港繼續禪聯一哥位置,樓價佔家庭年入息中位數升至20.9倍,即是說,如果大家不吃不渴20年,都未有能力買到樓。小編認為最令人絕望的,不是香港禪聯幾多年,反而是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2017年僅為19.4倍,數字背後的意思,即使2018年你已經不吃不喝地工作儲錢買樓,到2018年的時候,樓價的升幅仍然比你儲錢速度快。 簡單點來說,就是你這一輩子都買不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