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升三日創新高反而無人買

之前百威亞太(1876)來港上市的時候,小編跟大家討論過既值博率及上市胎死腹中的原因。當時我們就講過,因百威亞太母公司集資全部用於還債,證明公司有資金壓力。本周一再次捲土重來,上市後全日錄得4.4%的升幅,以百威亞太的市值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升幅。 百威亞太公布招股結果,雖然集資額幾近減半,以招股價27元計算,只有392億元。集資額減半,但公開發售僅錄得2.64倍超額認購,可以見到散戶對百威亞太重臨的興趣不大。

第三隻W股為什麼有伏?

同股不同權推出之時,隨即吸引了小米及美團兩大內地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不過之後無以為繼,傳過多間機構打算來港上市,例如瑞幸咖啡,不過最後都選擇赴美上市。不過最近,終於有一間科技公司向港交所遞交同股不同權的申請,該公司就是曠視科技,不過其來港上市又引起一輪爭議。 曠視科技是一間2011年由3名30歲的大學生創立的智能科技公司,根據其申請文件,主要研發「計算機視覺算法」,簡單來說就是人臉識別功能企業。公司指自己於2018年,是中國最大的人臉識別企業,佔據了60%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生產的ANDROID電話,又有70%採用曠視的人臉識別功能。 公司的主要股東是阿里巴巴及同系的螞蟻金服,兩者分別持有 2,058 萬和 2,165 萬股 B 類股份。公司於今年5月,已經完成第5輪融資,獲得7.5億美元資金。據悉,今次上市曠視科技打算再集資10億美元。 作為同股不同權公司,曠視本身處於虧損狀態是意料之內,單是2018年全年就蝕32億元人民幣,2019年數字更加跨張,單是上半年已經蝕超過52億元人民幣。

安樂工程又做乜上新聞?

於7月12日上市的安樂工程(1977),在近期新股中可以說是搶盡風頭。不過搶風頭的原因,與招股反應及股價走勢甚至沒有直接關係。受到關注的原因,則主要因為其控股股東潘樂陶,作為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的身份。最近兩日,安樂工程再次被媒體狙擊,因為上市僅半個月竟然發盈警,連累股價翌日下挫11.9%。 在八號風球的7月31日,港股只有半日市,大部分人的焦點繼續落在政治紛爭上,留意股票新聞的人不多。安樂工程選擇在當日下午六時發盈警,本來就值得懷疑,是為了避開大眾目光而做的決定。

擱置上市最大輸家不是百威 另有其人?

昨天跟大家討論過,百威亞太(1876)的上市計劃被擱置,與母公司所講的市場狀況不穩,基本上沒有太大關係。大家細想一下就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會市好是不合適,難道要市差才上市嗎?今日小編就跟大家細數,百威亞太擱置上市計劃的三大輸家。 第三名:百威英博(Ab InBev) 首先,我們要知道,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不論是整體上市抑或分拆業務上市,從來都不是絕佳的選項。因為上市等同出售公司部分股權,原有股東賺的錢就要分予股東。所以對很多上市公司來說,上市從來不是集資的首選。因此當公司決定上市,撇除財技上的原因,基本上都有集資的急切性。

百威亞太傳傾唔掂數 上市計劃暫擱置

小編突然間成為「新股死神」,本周初跟大家討論過,百威亞太(1876)的值博率。突然間周五,百威亞太母公司AB InBev凌晨發通告表示,在目前這個階段,百威亞太的招股活動不會繼續,其中一個原因是現時市場狀況不適合公司上市。 另一邊廂,有外媒引述消息報導,指公司及承銷商就上市招股價的定偵有分歧,相信今次上市難以以理想價格定價,未來有可能以不一樣的價格或發售模式重新在港上市。

百威亞太來港上市 N個問題應該點玩好?

近期香港的新股好消息特別多,由傳阿里巴巴有意來港作第二上市,到中煙香港(6055)上市後的大炒,周五百威亞太(1876)就宣布開始招股。百威亞太今次來港上市集資最多764.5億元,是近9年來集資額最龐大的新股,也使百威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集資額第五高的上市公司。 過去幾年,大家見到來港上市,又高集資額的公司,絕大部分都有中資背景。但今次百威亞太上市卻是另一回事,作為全球最大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的亞太區業務,是近年少有沒有中國背景,但又選擇來港上市的大型企業。雖然政府堅持衝突影響投資氣氛,但似乎百威亞太堅持上市,就沒有突然這個憂慮了。 百威亞太今次上市,招股範圍介乎40元至47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為4747.36元,集資額最高764.5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百威亞太將會於7月19日掛牌。

鄭若驊老公上市隨時滑鐵盧?

「反送中」運動全面遍地開心,不同的示威者用不同方法,在香港以至全球各地發聲,包括全球報紙頭版刊登廣告,希望G20會議元首會討論事件。反送中運動四方八面的放射出去,其中一場勝仗,就是令到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臨時取消自己的投資者推介會。 由潘樂陶擔任控股股東兼主席的安樂工程,原定6月27日召開投資者推介會,並於6月28日公開招股,集資4.2億元。安樂工程雖然取消投資者推介會,但6月28日開始的招股計劃沒有受到影響,不過以目前情況來看,安樂工程的招股反應不會太理想,因為公司被網民公開質疑,究竟有沒有集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