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奧雲見到一篇幾得意的新聞,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出席活動致詞時表示,國家對香港未來的定位,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之外,亦會是科研及創新發展基地。

 

等陣,科研及創新基地不是深圳嗎?奧雲曾經睇過一個數據,說中國每6個大學畢業生就有一個去創業,而當中深圳又是最多初創集中的地方。突然之間,香港有什麼優勢及能力,去追過旁邊的深圳呢?

 

特別是回歸多年以來,大家都聽過好多乜乜港物物港,由數碼港到紅酒港到中藥港,到什麼六大產業,結果有那一樣成功突圍嗎?好似真的一樣都無,丫,還有一點必須指出,創新科技也是包括在六大產業中。

 

如果你問科研及創新人員,的確有部分人會說政府在此提倡的資助及補貼非常多,可以申領的資助亦都非常多。但這也是香港政府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以為提供資助就可以解決問題,不論是錢抑或場地。

 

不對,香港科研欠缺的從來都不是錢,或者所有物質上的補助。是氣候,試想想,香港大排有錢佬,這些有錢佬的邏輯很簡單,有錢賺就會做。如果香港政府有辦法令科研及創新變成一個真真正正「產業」,你會怕有人不投資嗎?

奧雲一直認為, 政府要鼓勵科研,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嘗試鼓勵一些大型科研企業,將他們的研發總部設在香港。如果總部太難,分部也好了吧,例如小米及美團,兩間公司最近都成功在香港上市,設個有實質業務的分部在香港,應該不會太難吧。有了這些企業存在,自然就有人才需求,屆時會考慮入讀這些科目的學生會增加,競爭增加自然質素上升,之後的也不用奧雲說下去吧。

 

所以最關鍵是要引入產業鍊,只要有人係大公司做,做到咁上下,就會有幾個雄心壯志的小伙子走出來創業。因為他們已經了解科研企業如何運作,客戶有什麼需求,到時候再問政府拎錢,不,到時已經不用問政府拎錢,大把天使投資者都會搶住投資他們,你還怕科研做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