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HMV數碼要40合1?

對於HMV數碼(8078),小編真的要說一句「老是常出現」,在最近HMV宣布自願清盤,而作為母公司的HMV數碼股價急跌,股份大量被拋售。最近,HMV數碼中國再有新動作,集團於1月25日宣布,會進行40合1的合股。今日小編就跟大家討論一下,什麼是合股,對股價或者HMV數碼中國來說代表什麼? 股份合併與股份拆細同樣是屬於股本操作的財技,而股份合併股,由於已發行股本數目減少,因此公司市值按比例會相應提高。

21年不吃不渴先買到樓又如何?香港一樣逆境自強

每年這個時候,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都會公布,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的調查報告,一如己往,相信大家對香港繼續排首位,並不會感到太陌生。而今次最特別的地方,是結果更加打破了Demographia有紀錄以來,最高的紀錄。 香港繼續禪聯一哥位置,樓價佔家庭年入息中位數升至20.9倍,即是說,如果大家不吃不渴20年,都未有能力買到樓。小編認為最令人絕望的,不是香港禪聯幾多年,反而是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2017年僅為19.4倍,數字背後的意思,即使2018年你已經不吃不喝地工作儲錢買樓,到2018年的時候,樓價的升幅仍然比你儲錢速度快。 簡單點來說,就是你這一輩子都買不了樓。

投資外地樓的王道

筆者寫本欄的目的,是想以一個投資者身份,用客觀角度去分析海外物業的優劣,令讀者能夠有多一個選擇。老實說,香港有關外地物業的報道通常10單有9單半都是負面,這跟傳媒生態及市場現象有關,而且互相影響,先說幾個大原因。 第一,上好的物業不會老遠拿到外地銷售,正所謂肥水不流別人田,阿媽係女人的道理係人都明。第二,有關買外地樓賺錢的報道,網民讀者會認為是「鱔稿」而沒有觀看價值,所以傳媒亦會避免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從而引伸第三點,市場上出奇地正面的報道,確實是「膳稿」,寫手都是代理,以外地樓投資顧問身份撰文。第四,香港人喜歡睇人倒楣笑人蠢,收視有保證,你睇掟錢落街單嘢就知。第五,香港沒有外地樓中介監管制度,拿垃圾樓來香港賣近乎沒有法律責任,有紀錄而又告得入的竟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即是證監會,有案例是中介公司老闆承認共10項〈違反保障投資者條例〉的第四條控罪,但他們只被判罰合共7.5元,另2.6萬元為調查費用,加埋只是10萬多啲,一單成交的佣金都唔使,近乎零阻嚇作用。 綜合以上5點,為何外地樓在香港還有咁大市場呢? 第一,香港樓市升了十幾年,形成一班「買樓教」信徒,認為只要「買樓」就會賺錢。第二,香港樓升到正常年輕人負擔不到的水平,香港人買樓無望,而且喜歡旅遊,例如泰國、日本等,以低門檻在當地置業作為投資或日後居所,聽落踏實又威水。第三,十個炒股九個輸,幾十萬本金者眾,但感覺穩陣的投資工具不多。第四,低門檻首期,高保證回報,有槓桿,在低息的經濟環境確是吸引。第五,電視節目、電台報章等傳媒的軟銷成效。 但事實是否一面倒,外地樓不值得投資呢?以任達華為例,他是娛樂圈出名的外地樓王,據報指其投資遍布紐約、倫敦、巴黎、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海、北京、成都、重慶、長沙等全球幾十個城市,接近30個住宅和商舖,但請留意,他買的都是一綫城市中的一綫地區,例如倫敦的Mayfair,紐約的曼克頓,北京的西二環,都在市中心(CBD)。他因拍戲關係到處去,因利成便,是經過長時間在當地考察,在低迷時間買入「最值得儲存的資產」。 他沒有去展銷會,沒有貪保證回報,沒有信未來CBD,沒有買第二個市中心,沒有將價就貨,沒有貪低門檻,沒諗過短炒低買高賣獲利,因此每個物業都幾年升一倍或者共升值十幾倍不等。這才是投資外地樓的王道,記得有同學問我︰「我得幾十萬又想投資外地樓,買乜好?」筆者答︰「留番起佢,唔好買。」 link : http://imoney.hket.com/article/2254946

投資何必一步登天?

肥媽番大灣區做宣傳,叫人食魚生,好好住。大灣區之所以難宣傳,在於中港兩地的法制及習慣完全不同,所以即使有大量可以投資項目,小編都不能說他們是投資機會,因為好多都屬於投資陷阱。大灣區房產投資,本來已經有無數個需要注意的地方,但說到鋪租投資,又有人中伏了。 媒體最近再報導大灣區的疑似投資陷阱,指約有30名港人求助,在買入商鋪後,沒有獲得根據租約所寫的租金。計及在內地的各類個案,有超過300名香港、澳門及內地人墮入相關陷入,涉及超過4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苦主於2014年以69萬元,在珠海香洲區海納城買入一個商業鋪位。當時可能是因為看好港珠澳大橋通車的發展機遇,而且最吸引的是,發展商承諾每年給予6至8%的高回報,因而與發展商的子公司簽訂20年租約。

同股不同權敗筆在於那裡?

香港同股不同權制度,實施差不多一年,我諗基本上大部分投資者,都對同股不同權這個制度敬而遠之。原因不在於同股不同權制度本身產生的問題,而是香港兩隻最大的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表現及走勢都令人失望,小米股價甚至被腰斬,原因究竟何在? 最諷刺的是,小米創辦人雷軍上市前後,曾經多次發聲,力撐小米的股價前景,甚至跨下海口,說小米的估值等於騰訊再加蘋果,又說要為小米的投資者,帶來倍數的利潤。小米最終定價17元招股,一度出現三成的升幅,最近低見9.44元。

2間從未裁員的公司…香港會唔會有呢?

有做過生意都知道,人力資源成本從來都是公司的主要支出之一,在一些地方更加是企業最主要的支出。所以當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對比成本、租金、儀器等成本,企業也會率先選擇裁員,作為渡過經濟危機的方法。但事實上,有一些企業面對危機的時候,從未選擇過裁員,效果反而令公司起死回生,成功渡過逆境。 小編最喜歡的一間,是美國克里夫蘭的林肯電氣。公司乃全球領先的焊接專家,主要從事焊接、切割、釺焊等工作。而對於工作3年或以上,每週上班超過30小時的同時,集團由1948年開始,就保持住不裁員的紀錄,直至今日。 集團的前管理層曾經表示過,公司拒絕裁員,是因為堅信負責任的公司,是要確保員工的工作資格,為了確保員工在工作保持熱誠,公司投放大量金錢在員工身上,運作各項訓練項目,增加員工的向心力。

如果係我 我會咁樣推動科創…(奧雲)

最近奧雲見到一篇幾得意的新聞,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出席活動致詞時表示,國家對香港未來的定位,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之外,亦會是科研及創新發展基地。 等陣,科研及創新基地不是深圳嗎?奧雲曾經睇過一個數據,說中國每6個大學畢業生就有一個去創業,而當中深圳又是最多初創集中的地方。突然之間,香港有什麼優勢及能力,去追過旁邊的深圳呢? 特別是回歸多年以來,大家都聽過好多乜乜港物物港,由數碼港到紅酒港到中藥港,到什麼六大產業,結果有那一樣成功突圍嗎?好似真的一樣都無,丫,還有一點必須指出,創新科技也是包括在六大產業中。

由共享單車風暴到共享單車墳場的緣源…

曾經,共享單車在中國掀起無數創業者的夢,曾經,共享單車標誌著全新的中國夢,但終歸曾經只是曾經。來到今時今日,曾經的新四大發明,到今日只餘下一個個單車墳場,當中的緣由值得大家深思。 如果要挑選共享單車一個重要的年份,毫無疑問是2017年。2017年不是共享單車創立的年份,卻是他們大幅倒閉的年份。單是2017年,中國就有6間共享單車公司結業,當中包括中國第一間共享單車公司「悟空單車」,也是2017年第一間打響頭炮宣布結業的共享單車公司。

馬化騰解釋「新四大發明」死因在於…

今個星期想跟各位討論一下中國近年熱烈追捧的「新四大發明」,過去我們叫「火藥、指南車、造紙術、印紙術」為四大發明。如果你翻查古籍或者歷史名獻,你會發現這四項技術的確在不同朝代首創。但來到今日的「新四大發明」,不少媒體都反擊指這些技術無一項由中國原創,充其量只是由中國發揚光大。 即使是騰訊創辦人馬化騰,都曾經指新四大發明是一個一推就倒的技術,今日就想跟各位討論其中一項,移動支付。不論是微信支付抑或支付寶,現今走在內地,沒有移動支付都非常不便,小編自己就試過用現金被白眼的情況。

韓國瑜提出開放高雄房產 值得買嗎

正當國家主席習近平跟台灣總統蔡英文就兩岸問題嘈過你死我活之際,那邊廂新科高雄市市場韓國瑜就繼續大打經濟牌。而對於高雄本身工商業不算發達來講,經濟要起動很大程度就要靠外資,而現在最大最有力的外資就要數中國市場了。韓國瑜上任後,已經提出多個主張,其中包括台灣政府應該開放陸資來高雄買房,透過刺激高雄房地產推動經濟。 小編最近一個星期,就收到好多問題,都是問如果高雄真的開放買賣的話,究竟是一個值得買入的機會呢?大家提出的原因都很有意思,令小編都沉思了一會,例如台北樓價極貴、韓國瑜未來會同大陸做更多生意、如果大陸資金都對高雄樓有興趣等等等等。